「從印順導師談修行」之緣起與簡介

印順導師是當代的佛學巨擘,著作等身達七百萬字,共四十幾本,內容豐富而深廣,其著作的質與量真的是近代法師中少見。「談修行」是非常實際的問題,佛法不只是「理論」,也不是「修證」就好,理論與修證,都應該實際上在對人對事當中表現出來,是不是溫和有禮?是不是慈悲?有智慧?⋯等等,都代表了「修行」的成果。佛法千經萬論如何修起呢?「經」是應機說法,「論」是就事分別;「經」是重於隨機的適應性,「論」則重於普遍的真實性。印順導師貫攝一切佛法後,抉擇佛法的真實義,為現代人指出一條「人間佛教」的修行坦途。因此,「從印順導師的抉擇談如何修行?」是這一次演講的緣起。

依據印順導師的抉擇,導師認爲我們的修行,假如要「契理而又適應世間」的話,做法有以下三步:1、「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」: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:釋尊的教授、教誡,早期集成的聖典- 《阿含經》與律(毘尼)等,是「修行的根本」。第一期的根本佛教以「無常論」為中心,有的以為現觀一切法的剎那生滅(無常),就是通達真理。像說一切有部的八忍八智見四諦理,通達無常也在悟見真理之內。在佛法中,雖沒有但見無常的,但以見無常為悟真理,確是初期佛教特色之一。2、「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」:中期佛教是「大乘法」的興起,是菩薩行為本而通於根本佛法的。依涅槃而開展為「一切法不生」、「一切法空」說。涅槃是最甚深的,當然可說是第一義悉檀(宗旨、理趣),但是重點的開展,顯然存有「對治」的特性。第二期的中期佛教以「性空論」為中心,認為見無常不一定見真理,要通達內而身心、外而世間的一切皆空無我,才是正見實相。通達我、法無自性空,這是中期佛教的特色。3、「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」:後期大乘的如來藏、佛性、我,經中說還是修菩薩行的。如知道這是「各各為人生善悉檀」,能適應世間人心,激發人發菩提心、學修菩薩行,那就是方便了。如說如來藏、佛性是(真)我,用來引人向佛,再使他們知道「開引計我諸外道故,說如來藏,……當依無我如來之藏」;「佛性者實非我也,為眾生故說名為我」,那就可以進一步而引入佛法正義了。只是信如來藏我的,隨順世俗心想,以為這才是究竟的,這可就失去「方便」的妙用,而引起負面作用了!第三期的後期佛教以「真常論」為中心,這一期的佛教認為性空是說它沒有自體,沒有自體怎麼就是真理呢?無常只是現象的幻相,也不是真實;所以要證悟真實不空、常恆不變、清淨周遍的萬有實體,才是證悟實相。九世紀印度教復興,佛教融入印度教梵我的思想,真常論者代替性空大乘,而成為時代的主流。一方面,它受了性空論者法法皆真、法法本淨思想的啟發;緣起性空的見地,不能適合時代(印度教復興時代)的根機,於是乎展開了萬有本真常淨的實在論。佛性、如來藏、圓覺、常住真心、大般涅槃的思想,雄據了法界的最高峰。它是涅槃寂靜的開顯,真常論的發揚,達到一切眾生成佛——一乘的結論。所以,「無常」、「性空」、「真常」是三期佛教的標幟。我個人的淺見是:「立本於無常之淳樸,宏闡性空之行解,攝取真常之確當者。」或許是現代人修行的一種方法吧。

導師在其著作《華雨集》第四冊,第一章「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」,第六節「契理而又適應世間的佛法」中寫下一段重要的結論:「古代經論,解理明行,只要確立不神化的「人間佛教」的原則,多有可以採用的。人的根性不一,如經說的「異欲,異解,異忍」,佛法是以不同的方法——世界、對治、為人、第一義悉檀,而引向佛法,向聲聞、向佛的解脫道而進修的。這是我所認為是能契合佛法、不違現代的佛法。」修行的方法百百種,只要適合自己就是好方法,適合別人,不見得適合自己。我們認為最好的,別人不見得喜歡,所以經典上才會說「不同的需求,不同的了解,不同的體悟」。印順導師以「不神化的人間佛教」作為他個人修行的原則,下週末開始,我們分別禮請三位法師來仔細的為我們解釋,什麼叫做「不神話的人間佛教」。隨文附上三位法師的講義,祝福大家「入寶山,滿手而歸」。

Jamie 合十 6-16-2024